虽然明朝恢复了很多的汉唐旧制,但说到明朝的后妃制度却是一笔糊涂账。明朝的后妃制度算得上是历代大一统王朝中最混乱的,几乎换个皇帝就会出现一定的变化。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朝历代外戚干政、后宫与前朝勾结的教训,制定了严格的后宫制度,所以明朝也几乎没出现过后宫干政。
然而历代后宫森严的等级,在明朝却是乱七八糟。明朝并没有按照周天子那样设立“一后、三夫人”之类,而更加类似于元朝般随心所欲。
明朝在皇后之下,设立贵妃,贵妃之下设立众多的妃位,而再往下就看不出所以然地设置了许多的宫嫔,昭仪、婕妤、美人、才人之类许许多多。
明宣宗宠爱贵妃孙氏,尤其当时的胡皇后没有生育皇子失去宠爱,朱瞻基嫌贵妃之位不够尊贵,特意加一“皇”字,并授予皇后才同时拥有的金册金宝,皇贵妃正式诞生。皇贵妃仅次于皇后,位同副后。
到嘉靖帝时代,一次性设立了众多妃嫔,始设“嫔”之位,低于妃位,高于其他杂置宫嫔。
像如今清宫剧中,新人得宠都是从低等庶妃开始,而在明朝,即便宫女得宠都可能直接晋封妃位。所以明朝背景的古装剧中,经常出现这个妃那个妃一大堆,因为没有人数限制。
近些年来“宫斗”成为我国影视剧中的一大热门题材,佳人各显神通,围绕争宠生子的中心主题,在不同电视剧里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离合悲欢。看惯了最近大热的清宫戏,资深剧迷们往往能够脱口而出清代后宫的森严等级,但对于同样离我们很近的明朝,大家可能就不是那么熟悉了。
明代妃嫔制度上承唐宋,下启满清,总体上处于变革之中。明代没有像汉唐那样严密规整妃嫔等级名额制度,大致上可以分为皇后-皇妃-皇嫔三个大等级。
首先来看皇后。明朝同样遵循我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的皇后制度,同一时间内只设一后,皇后地位极为尊崇,妃嫔对皇后既需要执妻妾之礼,也需要执君臣之礼。为了避免外戚专权,明中后期的皇后多来自民间清白人家,所以基本上都恪守本分,很少干涉前朝事务。作为六宫之主,皇后有权处理六宫事务,其余妃嫔则有义务协助皇后。
(明孝靖皇后金冠)
明代皇妃在演变中形成了三个等级,分别为皇贵妃、贵妃、妃。其中,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并不常设,其人选多为皇太子生母或者圣眷深重的宠妃。贵妃在明初并非单独的妃嫔等级,作为妃的第一位号,贵妃与贤妃、淑妃等同属于妃级序列;但随着历史发展,加之本身隐含“群妃之首”的寓意,贵妃地位逐渐上升,在宣宗朝取得了有册有宝的待遇,实际上分化成为一个新等级。妃是明代后宫之中的常设等级,人员上没有定数,为了区分方便,皇帝设立位号来对各位妃子进行区分,每个位号在同一时期同一等级只能共一位娘娘使用。明太祖、明成祖、明英宗、明宪宗、明世宗、明神宗在册封妃嫔时都曾使用过“顺妃”位号,可见位号更类似于职位。
(明神宗王皇贵妃画像)
皇嫔的划分则以明世宗为明显界限,世宗以前沿用昭容、昭仪、婕妤、美人等九嫔旧称,册命上也没有定制;世宗时重新定制,规范了册封仪式,确定九嫔地位完全平等,并规定九嫔各自拥有相应位号,第一次册封时分别称“德、丽、庄、贤、惠、安、和、僖、康”,后来又增添许多新位号,使得嫔位成为正式的妃嫔等级之一。
(影视剧中的明代妃嫔)
参考文献:
林延清:《明朝后妃与政局演变》
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
崔靖:《明朝后妃研究》[D].南开大学,2014.
肖晴:《明代后妃宗教信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刘玉:《明代宠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回答者:王瑞,西南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明太祖朱元璋继位之后,为了确立后宫的妇官制度、明确妻妾之间的等级划分,使后宫尊卑有别、上下有序,参考了唐朝和宋朝两个朝代的后宫制度,并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宫中按照秦汉以来的惯例以皇后为尊,妃嫔之间也有明确的品级:贵妃和诸妃为正一品,昭仪和诸嫔为正二品,婕妤和贵人为正三品,美人为正四品,才人为正五品。
洪武五年六月 ○丁酉定内命妇冠服制先是外命妇冠服之制已定惟内命妇未有其制至是复诏议之礼部言唐制贵妃一品昭仪二品婕妤三品美人四品才人五品冠服并用花钗翟衣宝林六品御女七品采女八品冠服同尚宫等并佃钗礼衣宋内命妇贵妃一品太仪二品婕妤三品美人四品才人五品贵人无视品冠服并用花钗翟衣自国夫人县君及充司簿司宾者并赐冠帔今内命妇增设贵人一等才人二等参酌唐宋之制自三品以上宜用花钗翟衣贵人视四品才人视五品并同尚宫等用山松特髻大衫以为礼服于是以贵人为三品以后妃燕居冠及大衫霞帔为朝会礼服珠翠庆云冠鞠子褙衣缘襈袄裙为常服
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六年册封的李贤妃、葛丽妃、刘惠妃先前的位分都是美人:册美人李氏为贤妃葛氏为丽妃刘氏为惠妃。徐皇后在位时朱棣的后宫没有任何有正式名分的妃嫔,在徐皇后一年丧期过后,朱棣首次册封妃嫔,靖难第一功臣张玉之女张氏为后宫之首的贵妃,苏州女子王氏为昭容,朝鲜女权氏为贤妃、任氏为顺妃、李氏为昭仪、吕氏为婕妤、崔氏为美人。
洪武二十六年春正月
○册美人李氏为贤妃葛氏为丽妃刘氏为惠妃贤妃册文曰妃嫔之立所以资内助广后嗣也朕稽古制皇后以下各有员次必妇行贞淑及有子者然后进以位焉尔李氏自选入宫事朕有年生子桱已封为唐王朕特遵古典册尔为贤妃其敬慎之葛妃生子<木彝>已封伊王册为丽妃刘妃生子栋已封郢王册为惠妃
明朝贵妃和唐宋的贵妃(唐宋的四妃虽是同级,但有位次先后之分,可以内部晋升,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燕氏由贤妃晋升为德妃,宋徽宗的大刘皇后从贤妃升为淑妃再升为贵妃)意义完全相同,虽然为诸妃之首,但本质还是正一品的皇妃,她的意义并没有超出皇妃的范畴凌驾于皇妃之上。所以明朝贵妃不仅礼服规格和其他皇妃一样,就连仪仗规格、金册规格、车轿规格也完全等同其他皇妃。朱元璋对马皇后感情非常深厚,在她去世之后决定不再立皇后,于是在丧期过后册封李氏为皇淑妃来统率六宫,皇淑妃去世后又将宁妃郭氏晋升为皇宁妃成为新的后宫领袖。
宣德年间,明宣宗偏宠孙贵妃欲立为皇后,于是别出心裁特别赐予她皇后规格的金宝,并立立后典礼的规格为了举办了隆重的授宝典礼,但后面的皇帝并没有引以为故事。景泰年间,明代宗宠爱皇妃唐氏,当时后宫也没有皇后在位,于是效仿朱元璋封皇淑妃、皇宁妃,在贵妃前面加皇字,为皇贵妃,表示对唐氏的恩宠。后面的皇帝纷纷册封皇贵妃,但皇贵妃本质也只是贵妃的强化版。
明朝的皇贵妃、贵妃是低于清朝的皇贵妃、贵妃的,清朝的皇贵妃和贵妃是完全凌驾于皇妃之上的全新存在,不仅拥有不同的位阶、俸禄、车轿、礼服、金册,甚至皇贵妃待遇无限接近皇后,是事实上的副后。根据崇祯年间的一份膳单可以看出,明朝皇贵妃和贵妃的伙食待遇是完全一样的。皇贵妃的家族待遇也是根据皇帝的意志决定的,比如万历的郑皇贵妃家族待遇最终为正二品都督佥事,而周端妃家最终却封了从一品都督同知。
后来经过嘉靖皇帝的修改和整合,后宫才拥有了完整的妇官体制,后宫除了皇后之外,只有皇妃(分为皇贵妃、贵妃、妃三种)和嫔两个位阶。嘉靖九年的时候,因为皇嗣未生,于是在民间选择贤淑的淑女充入后宫,其中九个都被册封为嫔,并制定了册封九嫔的仪注和银册。壬寅宫变之后,嘉靖专心在西内研究道教,因此掖庭体例和在大内时大有不同。吃了太多的丹药热剂导致嘉靖性欲旺盛,经常看上了哪个宫女便就地宠幸,并不会全部给予正式封号,于是产生未封妃嫔的称号。他有一个未封妃嫔杨氏,在乾清宫遭遇火灾的时候被嘉靖拉出来挡火而死,嘉靖于是称她以身护主,将她追封为恭淑安僖荣妃,祔葬于他的原配孝洁陈皇后之侧。
开门见山,到大明朝穿越一下,看看明朝的后妃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说到明朝,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谁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开国皇帝就是明成祖朱元璋。朱元璋也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历史上第二位布衣出身并统一全国的皇帝。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自从朱元璋创建了大明王朝开始,他在治理国家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从上到下包括皇帝本身在内都必须严格遵守。所以大明王朝对皇帝的后宫,三宫六院的妃嫔们等级划分和尊号也有了新的规定。那么明代对后妃的等级到底是怎么划分的呢?
我们知道所谓后妃,无非指的就是皇帝的老婆,明代后妃等级大致是这样划分等级的:地位最高的毋庸置疑,当然是皇后,接下来依次排列为,皇贵妃,贵妃,妃,嫔,美人,才人,选侍,淑女等,除了皇后之外大概分为这八个等级。
同时在妃嫔中又有不同的封号,依次排列为: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慧妃,顺妃,康妃,宁妃;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慧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这些封号的妃嫔等级位于贵妃之下,美人之上。
综上所述,皇贵妃位次最高,仅次于皇后,位居第二,贵妃位居第三。
明朝后妃等级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情况,据说这还是朱元璋当初觉得历代帝王后宫宫女太多,秩序混乱,经过多次整顿出来的等级制度。但最终朱元璋还是没有控制住,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的现象发展。到了明朝中末时期,后妃人数逐渐增多,不过后妃的等级划分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个等级制度也一直延续到了清末。